1975年7月31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悄然形成。气象部门早早发现了这个台风的踪迹,并对其发展进行了监测。然而,这个台风的路径极为不规律,气象部门的预判难以准确掌握台风的动向。跟着时间推移,台风的强度逐渐增强,向着中国大陆逼近,带来了越来越强烈的降雨。
到了8月4日,台风带来的暴雨开始影响驻马店及周边地区。气象台发布了预警,但由于台风的发展速度出乎意料,降水的强度和范围也超出了原本的预期。尽管台风的路径复杂,气象人员尽力预测,但真实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特别是8月7日,暴雨中心的降水量剧增,最终在该地区的最大降水量达到了1631毫米,这一个数字比驻马店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还要多1.8倍。降水量如此之大,甚至超出了历史上的最大值,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灾害。
降水强度在一些区域尤为突出,像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一带,降水量已经接近历史极值。这些区域在极短的时间内承受了巨量的降水,水流迅速积聚,开始对周围的河道和水库造成极大压力。当地的气象台虽然早有预警,但由于台风的强度和速度不断变化,灾难的到来依然让人措手不及。
板桥水库位于驻马店地区,是当地的重要水利工程,设计的最大库容为4.92亿立方米,最大泄水量为1720立方米每秒。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设计容量足以应对大多数的洪水情况。但随着台风带来的暴雨不断加剧,水库的水位开始迅速上涨。8月7日一早,水库管理局已经察觉到水位的异动,水位不断逼近设计极限,水库的压力逐渐增大。
水库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暴雨持续不断地倒灌到水库上游,水流的速度与体积都在增加。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明白,一旦水库超过最大容量,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防止水库超载,管理局多次提出了紧急请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缓解压力。
在8月7日19时30分,水库管理局就已通过驻军的军用通讯设备两次紧急发电,向上级部门请求采取紧急措施,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试图缓解坝体压力,确保大坝的安全。然而,由于通讯不畅和多次中断,这两次紧急求助依然未能及时送达决策层的手中。在这关键的时刻,及时的响应和决策却未能如愿,等待中的灾难逐渐成型,灾民的命运也早已被洪水的急流所决定。
凌晨4点,水库管理局第三次通过驻地军队的通讯设备向上级部门发出了特特急电,报告水库已经决口。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通讯线路的破损,这条求救信息并没有及时送达上级部门。
在这紧急关头,水库附近的驻军并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采取了行动。士兵们依然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的天线架设在房顶上,以确保通讯信号的传递。在风雨如磐的环境中,士兵们用尽一切办法,终于将垮坝的情况转报给了驻马店军分区,并通过他们转告当地地委。
与此同时,为了及时警告下游的居民,驻军用信号弹向远处的村庄发出警报,指示居民尽快撤离。尽管这一措施看似有效,但由于没有事先达成一致的行动计划,信号弹的意义并没有被下游群众完全理解,导致了一些撤离行动的混乱与滞后。
8月8日凌晨,水库的坝体终于未能承受住巨大的水流压力,决口的情况终于发生。水库的决口发生得极为突然,仿佛是给一切警觉性和防备带来沉重一击。随着坝体决口,积压的洪水猛然间如脱缰的野马,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向下游扩散。
板桥水库的决口之后,洪水如同失控的野马,猛然间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游冲去。巨大的水流带着泥沙、树木、碎石以及一切能够被卷走的东西,迅速淹没了周围的土地,打破了原本的防线。洪水首先冲击的是文城公社,这个地方几乎被洪水完全吞噬。由于洪水来得过于迅猛,公社的227户居民在瞬间丧命,约9600人葬身水底。水流冲破了所有的防护,沿途的房屋、田地都被吞没,公社变成了一片汪洋,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城公社之后,洪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游推进。很快,洪水便直接冲进了距离水库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当地的交通、居民生活、建筑等一切都在暴风骤雨中失去了原有的模样。遂平县城遭遇的冲击极为猛烈。洪水来临时,铁轨和路面早已被水流吞没,甚至50吨重的车厢也在洪水的推动下被卷走了5公里。被洪水冲击的铁路弯曲变形,原本笔直的铁轨被翻卷成麻花形,成堆的石块和碎片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可怕的场景。
而在铁道旁边,许多居民正在仓皇逃命,却无法躲避汹涌而来的洪水。随着洪水继续推进,更多的悲剧在遂平县城发生。电线和电缆线在洪水中横亘在空中或水面上,许多无助的居民因电线的突然出现,被它们缠绕住,无法自拔。电线绳索在急流中摇摆,有的把人紧紧勒住,造成窒息,更多的人被困在水中无法挣脱。
在遂平县城的街道上,许多人在试图逃生时,面对洪水的猛烈攻击无处可逃。更为惨烈的景象出现在京广铁路的高坡上,当洪水到达铁路高坡时,它开始翻越高坡,急速向下冲击。一些人试图沿着铁路高坡逃离,但由于洪水的巨大冲击力,他们未能及时跑脱,纷纷被卷入滚滚洪流中,葬身水底。
绝望的景象在水流推动下越来越严重,逃生的人们被困在废墟之中,而其他一些被水淹没的居民没有机会再次生还。随着水位的不断上涨,成千上万的居民逐渐被洪水包围,四周只剩下汹涌的水流和难以见底的深渊。
洪水肆虐之后,中央政府得知灾情的严重性,立即作出了迅速反应。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和民兵力量,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随着灾区的交通瘫痪和通讯中断,救援队伍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由于大部分道路被洪水淹没,许多通往灾区的主要道路和桥梁已经无法通行,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瓶颈。队伍只能通过一些狭窄的乡间小路或被淹没的地段进行救援,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桥梁被洪水冲毁,交通中断严重,许多原本可以快捷到达的地区,救援队伍不得不绕行数十公里才能到达灾区。
另外,通讯设备的中断也是一大难题。由于洪水的冲击,许多通讯设施和电力设备遭到破坏,原本用于指挥和协调的通讯系统完全瘫痪。指挥官无法与下游的救援队伍进行有效联系,许多急需帮助的地区得不到及时的支持。救援队伍和灾民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困难,指挥调度的效率严重下降,许多本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的队伍,反而因信息滞后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此外,由于灾区缺乏预定的撤离程序,救援工作中的许多细节协调变得混乱。没有预定的疏散路线,也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救援队伍在赶到灾区时,无法确定最紧急的撤离区域以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许多地方的村民和幸存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等待救援,也没有明确的安全标志或集结点,导致了部分幸存者无法及时被发现。
洪水肆虐后,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幸存者无所依托,靠近河流或山谷的居民区几乎没有幸存者能逃脱。很多时候,救援队员只得在水中行进,用绳索和木板将被困的幸存者一一拯救上岸。
尽管气象局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了台风的存在,并且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出了警报,但这场暴雨的强度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专家们分析认为,台风“7503”号的路径异常复杂,打破了过去台风在进入内陆后会逐渐减弱的规律性。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后,暴雨的强度比气象台的预想大了许多,短时间之内降水量惊人,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成为了气象局最大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预报员无法通过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历史经验对其作出准确预测,导致了这场暴雨来临时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准备。
此外,由于当时气象预报员的经验还相对较为不足,面对如此复杂的天气变化,他们的应对能力也受到一定限制。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感到,由于台风的路径异常复杂,再加上当时的预报经验尚未成熟,未能对这场暴雨做出及时的预警和反应,造成了灾难发生时的巨大反差。这种极端天气变化让当时的气象部门深感自责,尽管他们已尽最大努力去监测和预报,但依旧没能成功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
当时还是文革期间,许多上传下达环节通行不暢,造反派们除了夺权,哪有科学防范意识,上游水库垮坝后,逐个摧毁下游水库,一路加码,形成摧枯拉杇之势,自西向东横扫驻马店地区至安徽临泉,安居乐业之地顿成泽国。受灾百姓达数百万。